切换地区
2425214人次已浏览

安徽人文讲坛|翟屯建:“礼仪徽州”的当代价值

访问量:484

安徽人文讲坛|翟屯建:“礼仪徽州”的当代价值

安徽网 2020-11-01 09:18:57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儒家思想被视为正统。徽州文化是宋代以后中国儒家文化在民间社会最完整的体现和最典型的代表,礼仪文化在徽州各个方面都得到具体落实。知书达礼,温文尔雅,成为徽州民风的体现。 “礼仪徽州”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在徽州践行落实最为完整的概括。

礼义与礼仪的历史渊源

“作为一种世代相沿的文化精神, ‘礼’具有多重含义,有礼貌之义,仪节之义,道德之义,伦理之义,制度之义,法治之义,内容十分广泛。”翟屯建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因此,有学者提出“礼仪之邦”应该称为“礼义之邦”。其实在先秦古籍中, “礼仪”与“礼义”是相通的。

诗经《鄘风·相鼠》是一首讽刺和诅咒无礼之人的诗:“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全诗三段,均以老鼠起兴,说这个人无礼,还不如快点去死!每一段用一个不同的字来说“礼”,第一段说“人而无仪”,第三段说: “人而无礼”,意思相同。第二段说“人而无止”,止,就是节制,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仪、止、礼,换了三种说法,反复歌咏,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由此可见,这首诗中的“礼义”和“礼仪”是通用的。

更深一些了解“义”和“仪”的关系, “义”更为宏观,看得见摸不着; “仪”更为具体,看得见能落实。仪本身就包含着义,不讲求义也就谈不上仪。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礼仪一词的含义,以为礼仪只是些外在的仪表、仪容、仪式一类的东西。忽略了“仪”根据和体现的恰恰是“义”, “仪”将“义”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和具体的细节。如果连“礼仪”都不讲,何来谈“礼义”?

从中华礼仪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强调“礼”的内在“义”和强调“礼”的外在“仪”,也有变化。不同历史时期, “礼义”和“礼仪”的侧重是不一样的。原始氏族的祭祀、巫卜以及部落之间的结盟仪式,是后来礼仪制度的肇始之端。原始氏族社会的所谓“礼”,强调更多的是形式,是“仪”。到了周代,具备国家形态的礼仪制度开始形成,春秋战国《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使礼制成为国家机器中政治、军事、伦理、文化制度。西周时期,已经将原始氏族社会的礼仪习俗上升到了思想制度层面,强调的是“礼义”。

“礼义”与“礼仪”词语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各有侧重的历史发展过程,与时代、时势、人们的习惯与取舍等密不可分,其关键在于如何因时因势把握中间的度。 “礼仪徽州”抓住宋代以后儒家文化在徽州民间社会最完整的体现和最典型的代表这一特点,加以高度概括,体现徽州文化的特色,有其独到之处。

“礼下庶人”在徽州的践行

“宋代,庶人阶层的崛起,使统治阶层看到了民间礼教的重要性,于是积极推进‘礼下庶人’。程朱理学的兴起,正好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翟屯建说。程颐、程颢认为“理即是礼”,提倡“视听言动,非理不为”。朱熹把“理”推及人伦道德,人们应当“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朱熹认为一个人不仅要在思想上认同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践行。他专门编了一部《家礼》,对家族中冠、婚、丧、祭四项主要活动以及人们起居、言语、出行等日常生活细节,提出明确规定。

祠堂和族田是近代宗法制度的两大主要特征,程颐在设想重建宗法制度时,曾把立家庙作为重要内容,朱熹则借助历史上人们祭祀乡贤名士的“祠堂”一词,把家庙改称祠堂,作为一个祭祀祖先、团聚族人的中心,规定了一整套礼仪规则。

为保证祭祀活动的延续和吸引族众,他又提出设置族田作为物质基础。惟有这样,整个家族的秩序才会得到维护。徽州宗族制度对祠堂和族田最为重视,成为“礼下庶人”的民间基层组织形式,是“礼仪徽州”的社会基础。

徽商是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在明中叶至清中叶的三百余年间,引领中国商业经济潮流。徽商以儒家道德规范作为经商标准,以“诚信”为商德。《礼记·大学》称: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数千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成为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商在经营活动中“以诚待人”,形成徽商的儒商特质。徽商懂得信誉是商业的灵魂,是无形资产,他们重承诺、讲信用,恪守诚信不欺的商业道德,是财源不竭和经商长久取胜的成功之道,更是礼仪文化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

徽商奉行的儒商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体现了“礼仪徽州”在商业领域践行和取得的巨大成功,经济支撑也促进了徽州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徽州村落的形成同宗族礼制密切相关。徽州古村落空间布局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以坟墓为中心,一个是以祠堂为中心。以坟墓为中心的村落,往往由庐墓而形成。在祖先墓地旁建宅,逐渐发展而成村落。

孝道是礼教中的核心,后来经过程朱理学的阐释,孝成了与天同理的存在。守孝三年,成为中国的礼治规矩和制度。徽州人遇到特别孝顺的,索性在父母的坟边造一幢房子,守着父母的坟墓过日子,这叫庐墓。

庐墓是中国礼仪文化及宗法制度的产物。歙县昌溪便是由吴氏庐墓而成村落的,至今村中仍有一块占地很大的“大桕园”,为昌溪吴氏始祖及后代各世祖的坟地, “大桕园”也就是昌溪村的发源地。祠堂是宗族举行祭祖礼仪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以祠堂为中心的村落,体现的是一种宗族的荣耀和尊严,一种睦族的氛围。

“礼仪徽州”的具体体现

宋代以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朱熹影响下,徽州读书之风盛行, “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宋元以来被称为“东南邹鲁”,重视教育成为风气。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下,徽州人的道德观念大大提高,无论资质高低,成年后从事的职业如何,从小留下的儒家思想烙印影响他们的一生。首选为科举入仕,成为廉吏能臣,为国效力;其次成为学者名儒,著书立说,教化世人;再其次经商,成为儒商大贾,以财济世;最不济成为名医、名匠,造福社会。诚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礼下庶人”后,儒家思想在徽州践行的成效。

“徽州文化在礼仪方面的一些规定,体现了公序良俗,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启示。”翟屯建说,徽州人注重礼貌,凡是族规家训,大多有端正仪容,礼貌待客的要求。

孝悌成为徽州人做人的基本准则,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孝敬长辈,在徽州众多的族规家训中都有关于孝道的礼规,要求子女“孝敬长辈,事必躬亲;涕唾痰涎,不可憎厌;长辈诃责,毋得分理”。自律成为徽州人的行为规范。

积善成为徽州人的追求。在徽州民间有“积功德”的说法,意即劝人做好事。黟县西递村履福堂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更是将“积善”的做人追求讲到了极致。爱国成为徽州人的情怀。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对中国虎视眈眈,祁门县金字牌镇洪村村民组织“曙升文约”文会,在会场题联“文在于斯,联合商界学界绅界中人,结为上流社会;约之以礼,造成智育德育体育诸子,同作爱国新民”,成为民国初年来自最基层的自发爱国行为。

诚信成为徽州人的原则。徽州人的诚信最为鲜明、最为突出的体现者是徽商。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十分重视自己的信誉,以信接物,货真价实,公平交易,童叟无欺,市不二价。敬业成为徽州人前进的动力。

绩溪县同治《华阳舒氏统宗谱·庭训》指出,恪尽职守,忘记私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敬业成为成事立业,光大门楣的具体表现。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由上层社会向民间基层渗透过程中,徽州成为“礼下庶人”的典范。无论在理论指导(程朱理学)、社会基础(宗族社会)、经济成就(徽商)、民众教育和村落建筑格局上,礼仪文化都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礼貌、孝悌、自律、积善、爱国、诚信、敬业成为‘礼仪徽州’的行为标杆,体现了徽州文化特色,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翟屯建说。

嘉宾介绍

翟屯建 黄山市程朱理学研究会会长,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先后主持《黄山市志》(主编)、《徽州文化史(先秦至元代卷)》(主编)、 《徽商大典》(常务副主编)、《徽州文化大辞典》(副主编)等大型著作的编写,著有《徽派篆刻》。 《徽州文化史(先秦至元代卷)》获安徽省政府社会科学奖二等奖, 《黄山市志》获安徽省地方志特等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复印,其中四篇分别被翻译成日、韩、英、法四种文字,在国外发表。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陶娜


1.点击右上角
2.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3.点击 分享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