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地区
2425187人次已浏览

李晓方、陈劲松:江西阳明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开发利用

访问量:737


李晓方、陈劲松:江西阳明文化的理论创新与开发利用

2021-09-16 12:57·文以传道

编者按:李晓方,江西石城人,历史学博士,教授,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县志编纂与地方社会——明清<瑞金县志>研究》《明清赣南社会史研究》;在《历史研究》《社会科学》《史林》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陈劲松,男,江西丰城人,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助教。2021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王阳明与地域社会。主持江西省青马工程项目1项,校级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1项。

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19ZK27) 阶段性成果,曾提交2019年10月在赣州召开的“第二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与2019年12月在南昌召开的“‘阳明五百年’青年学者论坛”,后修改发表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摘要:阳明文化是王阳明与阳明学者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阳明心学为内核、以阳明学派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为内涵、以一切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有关的实践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物质遗存为外延。江西是成就王阳明学术与事功最重要的地域,在阳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传承正、遗存多、分布广、影响深等特点;阳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马克主义为指导、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学术创新为基础;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可与廉政文化建设、公共文化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江西阳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处理好学术研究与开发利用、省域内外阳明文化、省内阳明文化与其他特色文化、传承弘扬与走向国际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江西 阳明文化 理论创新 开发利用

一、江西在阳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

(一)阳明文化的界定

进入新时代,随着王阳明及其心学再度被发现并受到高度评价,在全国尤其是其出生地浙江、悟道地贵州、事功地江西,以及其他阳明先生的经行之地,都掀起了一股“阳明热”。各地成立研究机构、召开学术会议、开展主题活动,深入挖掘阳明史事、阐述阳明心学,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阳明文化”这一概念。学者们主要基于经验研究,诸如深入开掘王阳明的人生经历,王阳明心学思想及阳明后学的传承发展,王阳明的活动轨迹及相关遗址遗存,阳明传说故事等,以表达了他们对阳明文化内涵的理解。当然,也有个别学者,对阳明文化进行了理论概括,如李承贵教授认为:“所谓阳明文化,主要是指关于阳明心学、阳明学的常识……可以说,阳明文化既是阳明学的载体,也是研究阳明学的主要依据。”无论理论概括还是经验研究,都为我们思考阳明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但总体而言,就何谓阳明文化,学界的研究和理解或失之零散琐碎,或失之局部片面,缺乏全面系统地阐述,这与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文化的概念有多种,比较为公众认同的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笔者认为,如果套用这一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或许可以表述为,阳明文化是王阳明与阳明学者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阳明文化的第一层含义是指阳明心学。王阳明的一生,知行合一,事功卓著,但其留给后世最为宝贵的遗产,毫无疑问是由其传承和创新的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明德亲民”为主要内涵的心学思想。黄宗羲评价说:“故无姚江,则古来之学脉绝矣。”在他看来,阳明心学实有“为往圣继绝学”之伟功。由其开创的阳明学派拥有大量的追随者,“在中国是后无来者的”,“他的哲学传遍中国本土,主导着中国知识界”;传至日本,“也被看作日本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阳明文化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阳明学派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依据地域和师承,将阳明后学划分为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等六个学派,所涉阳明后学之众和地域分布之广,已经蔚然大观。实际上,阳明弟子与再传弟子,要远远超过黄宗羲的统计,学界对此已有更为深入的开掘。这些阳明弟子与再传弟子,在特定的政治、社会与学术环境下,通过讲会活动等关键机制,对阳明心学进行阐释与转化,快速建立起了阳明学派,对相关区域的历史文化进程产生着程度不一的影响。所有这些,构成了阳明文化的重要内涵,是阳明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阳明文化的第三层含义是指一切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有关的实践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物质遗存和传说故事。文化有物质与非物质两种存在形态,阳明文化也不另外。如果说,阳明心学与阳明学派对阳明心学的传承发展,以相关的传说故事主要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存在的话;一切与王阳明及阳明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遗址遗迹,比如阳明祠庙、阳明书院、阳明碑刻、阳明文献以及与王阳明、阳明学、阳明学者相关的城池、寺庙、街道、牌坊、坟茔、古井等其它一切历史遗存,所有这些则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阳明文化。

在以上三层含义中,阳明心学是阳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阳明学派对阳明心学的传承与发展是阳明文化的基本内涵,一切与王阳明及阳明学派有关的实践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物质遗存,则是阳明文化的主要外延。三层含义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彼此融通,不可分割。

微信图片_20211222202756.png

2019年7月,江西·龙南,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举办“王阳明在龙南暨阳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讨会

(二)王阳明在江西的事功与学术

后人盛赞王阳明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在其有生之年实现了“真三不朽”。而在王阳明的行经之地,毫无疑问,江西是成就其事功学术最重要的地域。

王阳明一生,被誉为“三百年事功第一”。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叫做“三征”,即征南赣、征宁王、征思田。除了征思田,另外“两征”,都发生在江西,均在其南赣巡抚任上。

征南赣发生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到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出任南赣巡抚,他从实际出发,充分依靠地方力量,积极争取朝廷支持,推行“十家牌法”,疏通盐法,提督军务,先后平定了以詹师富为首的漳南之乱、以蓝天凤、谢志珊为首的横水、桶岗之乱和以池仲容为首的三浰之乱。为长治久安计,又奏设平和县、崇义县与和平县,加密了南赣的基层政权设置。此外,王阳明推行《南赣乡约》,重视文教,恢复社学,兴修书院,讲学施教,以文化人,复兴人伦教化,稳定社会治安,保障当地民生。一年内平息了数十年的南赣“积寇”,王阳明的事功走向鼎盛。

阳明的南赣事功,深受士民感念。南安府在府治及所属三县,均建有王阳明的生祠。嘉靖《南安府志》记:“都宪王公生祠在先师庙西,正德己卯建公祠。三邑咸立制如府。大德之举,有司不与焉。”赣州府属十一县,均建有阳明王公祠。明嘉靖三十二年,江西省佥事沈谧指出:“赣州府属十一县,俱有前都御史阳明王公祠,巍然并存。盖因前院功业文章,足以匡时而华国;谋猷军旅,足以我御暴而捍灾。南、赣士民咸思慕之。”

征宁王,发生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这年六月,王阳明奉敕勘处福建兵变,行至丰城,闻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难。王阳明当机立断,返还吉安,与吉安知府伍文定等起兵,攻取南昌,并在樵舍生擒朱宸濠,在短短的四十天内,成功平定叛乱,为大明王朝化解了一场重大的政治灾难和战争祸害,王阳明的事功达到鼎盛。

当然,王阳明征南赣、征宁王的成功,都绝非易事。对于王阳明而言,每一次成功平乱和事功成就,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磨砺和心境升华。在南赣平息流动乱的过程中,王阳明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良知”二字呼之欲出。平定宁王叛乱之后,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流言蜚语,应对当权者的各种刁难和猜疑,是王阳明一生所遭遇的最大难题。直到此时,“良知”二字才终于被揭示出来,所以他特别强调:“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据陈来先生考证,正是在平定宁王叛乱后的正德十五年,王阳明在赣州提出了用以概括其一生学术精髓的“致良知”。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二字乃是自己一生学术的精义和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它既在每个人的心中,“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更是在“百死千难”的磨砺中才得以悟出。王阳明在“百死千难”中悟出内心深藏的“良知”,是学术和功业的相互激发,而终极动力,则来自“气节”,来自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在王阳明身上,立德、立功、立言融为一体,不可或缺。[[i]]易言之,没有阳明的事功,就没有阳明的学术;没有阳明的学术,也就没有阳明的事功,而阳明事功与学术融为一体则在江西这片面土地。因此,江西是成就王阳明学术事功最重要的地域。

(三)江右王门对阳明学的继承与发展

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的“江右王门学案”,收录了邹守益等33位江西阳明弟子与再传弟子,是按地域收录阳明弟子数量最多的省份。黄氏对江右王门有一总体评价:

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

黄氏对江右王门的评价极高,认为在阳明后学流弊错出的背景下,江右王门弟子独能破之,阳明之道得以传承而不坠。江右王门“推原阳明未尽之旨”,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又有创新与发展。当然,不同的阳明弟子又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与阐述,他们相互之间展开了交流与论辩。所有这些,又极大地丰富了阳明心学与阳明文化的内涵。

江右王门在不同的地域又呈现不同的特点。钱明先生的研究注意到,由于政商环境的差异,江西赣州与吉安的王门就不一样。赣州的阳明学更多属于“事功性地缘”,主要活跃于阳明时代;而吉安则具有师承性和家承性的“地缘文化特征”,使之在阳明尤其后阳明时代成为全国传播和发展阳明学的中心。

阳明之门夙有“江有何黄,浙有钱王”之评。“何、黄、钱、王”分别是指江西何廷仁、黄弘纲和浙江钱德洪、王畿。此评形成于明嘉靖初年的阳明生前,主要缘于四人均“善推演师说”。阳明身后,此评在阳明后学和地方史志中被广为流传和转载,影响深远。江西“何、黄”与浙江“钱、王”相提并论并广为流传,除了与“钱、王”一样善于推演师说外,也因为他们与王阳明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以及作为阳明弟子知行合一的乡里实践,得到了地域社会的认可和推崇。“何、黄”不仅能参与书院讲学,推行王阳明的学说思想,同时又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身体力行,将阳明学落地。在地方乡村治理、公共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李伏明教授认为,以吉安为代表的江右王门曾出现过将阳明学升格为“阳明教”的倾向和现象,此“教”即教化之意,有宗族化、大众化之特征。由此折射出,在很大程度上,阳明学在江西已经被转化成了一种润物无声、化民成俗的重要文化资源。

(四)江西阳明学者的乡里实践活动

阳明心学是一门行动中的学问。江西的阳明学者以阳明心学为指引,积极投身家乡书院修建、讲会传学、城池修筑、地方防务、方志编撰、宗族建设等各类乡里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他们对阳明心学的理解。

修建阳明祠庙、阳明书院,传播阳明心学,是江西阳明弟子乡里实践的重要内容。据廖祥年的研究,明清时期,在赣州府与南安府,所属县域几乎都建有阳明祠庙;其中,赣州府治所在的阳明祠庙,其修建就高达12次之多。主持阳明书院修建者,大多是阳明弟子、阳明后学或是信奉阳明学的士绅。相比阳明祠庙,阳明书院的修建相对更少,据王剑波的研究,在赣州府与南安府修建有5所,这些阳明书院是阳明弟子与阳明后学传承和发展阳明心学的重要场所。

江西阳明学者积极投入地方公共事务。如吉安的阳明学者,能秉持万物一体之仁的学术立场,充分动员学术共同体和家族成员,在以丈量田亩、虚丁清除为重要内容的赋役改革,桥梁修筑、义仓设立、乡约保甲的推行等公共事务中,发挥了中坚作用,使得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有的阳明学者在乡里社会,除了广建书院,举办讲会,传播学术,积极推动阳明学的草根化,还将学术与宗族建设紧密结合,主动承担起教化乡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甚至为了乡村利益与政府谈判使命,成为重要的地方“清议”力量。有学者认为,王阳明的“乡约”和“十家牌法”思想,经过王门后学的实践,在明代中后期与宗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在江西吉抚地区形成了“宗族的国家组织化”,即宗族被纳入国家行政组织,代替地方政府行使某些职能的现象。

明中后期,赣南乡村为了防乱自卫,掀起了一场“土城”筑建运动。其中,一些土城筑建的主持人,是追随王阳明平定动乱建有军功的人。如南康的谭邦城,其筑建的主持人谭乔彻就是一例。据其族谱记载:“明正德十四年,江西上流溪中曰桶岗洞,叛逆盘踞,出没莫测。大庾、南康、上犹三邑民物受害,虔抚王守仁奉命征讨。当是时也,主之者王公,而佐之者其惟我祖乔彻。……先人世居所在,邻境接壤保无遗子姓忧幸甚,于是还令于王公,王公复命于天子,奏请勅建谭邦城为一姓保障。”大庾县杨梅城的筑建也相类似,据说杨梅王氏,追随王阳明平乱有功,奏请筑城,得准允建,“杨梅王氏,聚族而居,衣冠礼教之乡也。阳明王公治赣南时,允建城。”

微信图片_20211222203016.png

大庾杨梅王氏族谱载“杨梅城居址图”

二、江西阳明文化资源的内容与特色

(一)江西阳明文化传承正

江西阳明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传承正。理由有三:王阳明在江西治学、行政、戡乱、推行教化,功勋卓著,成绩斐然,开创了灿烂光辉的业绩;王阳明的学说流传于江西,江右王学最得其真传,影响深远;江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人们重视以王阳明与阳明心学,并以其为指导进行了的各类实践活动。

王阳明一生经历和事功中,在南昌完婚,任职庐陵知县“为政不事威刑,唯以开导人心”,“卧治六月而百务具理”。为南赣巡抚,立乡约,行教化,一年之内平息数十年之“积寇”,功业走向鼎盛;接着,四十天平定蓄谋已久并公开起兵的“叛藩”,成为明朝第三位以军功封伯爵的文臣,一生功业达到顶峰。王阳明用以概括其心学思想的“致良知”,在江西各地讲学时提出;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王阳明有恩于江西,江西成就了王阳明。

王阳明的学说流传于江西,其江西后学得其正传,在江西影响深远。江西境内的阳明弟子,形成了庞大的阳明学派—江右派系,江右学派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声誉,黄宗羲有言“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他们对阳明学所进行的阐释与发展,并以之作为一方的教化思想,扎根基层,不断的拓展阳明学说的影响力。如阳明的吉安弟子邹守益、欧阳德以信守师说而著称。邹守益最根本的思想是“戒惧”说,邹守益认为“戒惧恐惧所以致良知”。这与王阳明所认为的“戒惧即是知,已若不知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传习录》)是一脉相承的,邹守益同时也主张通过渐修功夫获得良知心体,这也是继承于王阳明。另有“江有何黄,浙有钱王”中的何廷仁、黄弘纲二人,因善推演师说,受到广泛赞誉,何廷仁与黄弘纲对于师说的阐发,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王阳明的学说能够深刻理解; 二是能够将领悟到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为新人讲解。二人对于王阳明的思想学习觉悟高,并且善于教化民众,同时积极参与地方乡土文化建设,在移风易俗与区域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受到人们推崇。

(二)江西阳明文化分布广

王阳明的足迹遍布江西,现有的11个地市,均有阳明足迹。尤其是赣州、吉安、南昌三地,作为王阳明任职过的地方,更是阳明文化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南赣,是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的重要实践地,王阳明在这些地区施政,讲学,平叛,推行教化,尤其是王阳明平定动乱期间,在各县均留下了足迹,留下了许多历史印记,包括碑刻,诗文等作品,同时这些地区也流传着许多的阳明传说故事。以王阳明巡抚南赣和江西留下的碑刻为例,仅南赣地区,崇义、龙南、章贡、于都等均有分布,且体量大,内容各异。此外,江西九江的庐山也有阳明先生的题刻:王阳明《平宸濠碑》、王阳明《夜宿天池》诗一首。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阳明文化资源。王阳明也是爱好通过讲学来教化民众,同时传播自己的心学思想,在江西,他时常在各地讲学布道,留下了许多的讲学场所遗迹。

阳明弟子遍布江西。黄宗羲《明儒学案》中江右王门所收录阳明弟子就有三十三人,这些弟子分布在吉安、赣州、抚州、南昌等地。其他未收录的弟子、门人、追随者更是不计其数。有学者考证,阳明夫子明代时期江西吉安地区门人总计约134人,其中吉安地区亲传弟子49人,再传和私淑弟子总计75人。可谓弟子门人众多,这些人在吉安分布在不同地域,或主政一方,或为当地精英分子,他们多以阳明心学为指导积极参与地方事务,参与社会实践。此外,赣南地区也有许多的阳明弟子。有学者经过对赣南方志的研究整理,发现赣南地区有名可查的阳明弟子便有35位,于都县阳明弟子为众县之最,其次是会昌县,兴国。宁都、南康、大庾、赣县、信丰等地人数较少,其余各县暂无阳明弟子的记录,赣南阳明弟子的地域分布体现了赣南各县所受阳明学影响的深浅程度。何廷仁和黄弘纲是赣南最为杰出的学术领袖,因善于阐发师说在门中享有“江有何黄、浙有钱王”之称,其二人在于都的讲学活动,培养了大量阳明学者,进而推动了整个赣南阳明后学的发展。

阳明弟子发扬阳明学的主要途径是开展讲学活动。例如,赣南阳明弟子的讲学活动主要依托阳明书院、阳明祠庙、家族学堂以及一些名胜古迹等为场所,讲学的参与者主要有以地方官员为主的组织者,承担召集听众和提供经费的工作,以知名阳明学者为主的主讲者,决定了讲学内容的质量,以地方学子为主的听众。这三者的良性互动,极大地促进了阳明学在南赣地区的传播,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社会文化。与吉安阳明学者的乡里实践一样,南赣地区的阳明弟子也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尤其参与到地方公共事务当中,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阳明弟子特有的社会关怀和责任担当。

(三)江西阳明文化遗存多

江西是阳明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与王阳明及阳明后学有关的物质遗存就有二十余处,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市。南昌、吉安、赣州等阳明任职过的地方,更是留存了十分丰富的阳明文化遗存遗迹。这些遗存遗迹大体可分为阳明书院、阳明祠庙、阳明碑刻,阳明文献、以及其他所有与王阳明有关的物质遗存等,这三地的遗存遗迹涵盖面广,种类多,集中体现了江西阳明文化遗存的典型特征。同时,王阳明及阳明后学在江西传播的阳明心学思想体系、各类阳明文化传说故事、诗歌散文等非物质文化遗存也在江西各地流传,影响着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

以存量最多,保存较为完整,兼具物质文化资源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性特征的阳明诗文碑刻为例,仅在南赣地区就有四处地域分布有阳明诗文碑刻。包括崇义县桶江王阳明及僚属题刻,龙南县玉石仙岩王阳明及僚属题刻、于都县罗田岩王阳明及门人题刻、赣州通天岩王阳明及门人题刻等[20]1。这些碑刻的内容有些纪录战功的文章,有些是王阳明本人、僚属或阳明弟子所做的诗文,内容丰富。

崇义县桶江王阳明及僚属题刻,包括有:王阳明《平茶寮碑》、王阳明《平畲》诗一首、王阳明《纪功岩》题刻、郏文诗二首,李璟《随征督工吏李璟》题刻、李璟《谨和呈本营统兵官者韵》二首。龙南县玉石岩王阳明及僚属题刻,包括有:王阳明《平浰头碑》、王阳明《题龙南玉石岩》诗五首、王阳明《过梅岭》诗一首、邢殉诗二首、邢殉《阳明小洞天》题刻、杨璋诗三首、文运诗六首、危寿诗六首、缪铭诗六首、方侃诗六首、余恩诗六首。于都县罗田岩王阳明及门人题刻,包括有:王阳明《观善岩》及小序题刻、何春《观善岩记》。赣州通天岩王阳明及门人题刻,包括有:王阳明《通天岩》诗一首、梁焯诗一首、周仲诗一首、邹守益—陈九川《游通天岩记》、余光等联句诗,等等。

微信图片_20211222203137.png

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崇义县平茶寮碑

(四)江西阳明文化影响深

江右王门,一脉正传。因王阳明学说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王阳明在江西有许多的弟子、门人及追随者,其中不乏一些精英分子。他们传承阳明心学,并加以推广发展,“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并将讲阳明学说加以实践。如阳明的江西弟子何廷仁、黄弘纲,他们不仅自身善推演师说,也致力于家乡的阳明后学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后进子弟;同时,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地方防务、阳明祠庙修建等地方事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阳明学这门实践的学问。他们一系列知行合一的乡里实践,得到了地域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推崇,影响深远,因此阳明后学有“江有何黄、浙有钱王”之说。

重建乡约,南赣乡约促进了南赣地区民风民俗的转变。王阳明为保南赣地区长治久安,注重对当地民众的教化,深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因而推行南赣乡约,规定了全乡之人须共同遵守的公共道德,共有十六条。其目的在于在转变当地彪悍的民风,加强当地的礼制约束,培养善良的人民和养成仁厚的乡风民俗。实践证明,南赣乡约,可操作性强,对防止人民“犯上作乱”,培养醇厚民风,重建乡村良好秩序,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时至今日,赣南地区许多乡村宗族的族谱之中,也有相关条文记录或成为当地族训,加以继承。

恢复社学,发展教育,阳明文化深入大众,深入民间。王阳明在南赣破心中贼时推行十家牌法与南赣乡约这一些措施,促进了当地民风的转变,但这是一种被动式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使民众树立起道德观念。于是乎,王阳明在南赣地区恢复社学,兴办书院,进行系统的传统道德教育。因积弊很深,明朝中期社学在全国已是名存实亡,而对民众进行教化,非学校不可。因王阳明的极力推导,南赣地区的社学还是恢复了起来,并且在推行教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促进南赣地区民众传统道德观念的提高,使民众遵纪守法。

三、江西阳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一)阳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阳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指要对阳明学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鉴别地加以继承和发展,赋予其现代价值和新的表达方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王阳明与阳明学,既要看到其价值,又不忽视其局限。新中国建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王阳明被贴上了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和反动心学的代表两张标签而遭到批判和唾弃。但在阳明热再度兴起的当下,王阳明及阳明学又被过分的美化和神化。这两种极端的认识,既不符合客观事实,更不利于传承创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王阳明与阳明学,具体而言,要将其放置于中国儒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明代中后期的社会转型以及王阳明本人的具体经历中加以理解,不可脱离了特定的时空人事背景仅从形而上的角度以空对空地评论;要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把握阳明学,不宜先入为主和断章取义。唯其如此,才不至于将王阳明进行标签式化地简单概括,才不至于将阳明学作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绝对化理解;唯其如此,才能做出客观辩证的分析评价,对阳明学蕴含的当代价值和精神内核加以科学提炼,为创新性发展阳明文化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和逻辑前提。

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阳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其加以挖掘、继承和创新,就是要切实发挥其现代价值。在当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新性发展阳明文化就是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服务于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服务于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要将阳明学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明德亲民”“万物一体之仁”等核心思想,要将王阳明为政实践中大胆创新、以民为本、勇于担当的实践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话语和形式,讲好王阳明的故事,讲好阳明文化的故事。

坚持以学术创新为基础。阳明学以中国特有的文化风格,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影响远及东南亚诸多国家,在日本成为其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对其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用现代学术话语,创新发展阳明学的核心思想,创新发展阳明文化的表达形式。要加强与海外阳明学研究的交流与对话,参与建构和主动掌握学术话语权,为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建设和繁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坚实的以阳明文化为内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话语。我们要全面收集、整理阳明文献,不仅要收集整理王阳明与阳明学的经典文献,还要收集整理有关王阳明与阳明学的地方文献和民间文献,为阳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在城市化进程中,分散在江西广大乡村的各类王阳明与阳明后学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已经显得尤为迫切。

微信图片_20211222203246.png

会昌阳明后学胡夷简《湘江小约序》,民国《会邑胡氏续修族谱》,王阳明研究中心资料室藏

(二)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生成于古代中国的阳明文化,要发挥其精神引领的当代价值,就得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即在提炼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创造切实可行的载体机制,并通过这些载体机制,将阳明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服务现实政治经济社会建设的活态文化资源。

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当下,在王阳明活动过的地方,尤其在王阳明的出生之地浙江、悟道之地贵州和事功之地江西,其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纷纷成立机构、创办刊物、编写读物、开展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的活动等,掀起了一股阳明热。此外,各种网络媒体尤其是新自媒体也大量制作、推送、传播以王阳明与阳明文化为主题的资讯。这些阳明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载体新颖,主体多元,参与面广,影响力大。但是,总体而言,这些阳明文化活动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组织引领;他们对王阳明的认识评价,大多趋于圣化神化,缺乏客观理性。这种现状不利于对王阳明道德人格、创新意识、亲民思想和担当精神的弘扬,不利于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因此,政府得主动介入,加强领导,建立必要的机制,实现人才、资金、技术与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工程的有机结合,确保正确的引领方向。

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王阳明入仕从政,经历丰富。从地方知县,到朝廷高官;从陪都闲职,到封疆大吏,王阳明都能以民为本,忠于国家,清正廉洁,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洁文化资源。对此,可以通过创设载体,比如组织人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通过编写王阳明廉洁从政主题的党员领导干部读本、拍摄王阳明廉洁从政主题的历史文化纪录片、举办王阳明廉洁从政的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将阳明文化转化为廉洁文化建设的资源。

与公共文化建设相结合。王阳明与阳明学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历史课程的必修内容,可以通过创设机制,引导师生挖掘相关内容在育人中的功能。在王阳明活动过的地方,可以引导老师积极开发以王阳明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以此推动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在王阳明活动过的地方,明清时期修建有大量阳明祠庙和阳明书院,要将这些祠庙书院的遗址遗迹加以保护,或者通过重修重建,让阳明学的创造性转化具有物质载体。此外,可以倡导建设以王阳明与阳明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和展览馆,让其成为承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

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王阳明生活在明代转型时期,其一生波澜壮阔,是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流人物。可以创作以王阳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拍摄以王阳明为主题的影视剧,编排以王阳明为主题的舞台剧、话剧,创作以王阳明为主题的动画片等,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实现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王阳明活动过的地方,尤其是浙江、贵州、江西等地,至今还留存有大量相关的历史遗址遗迹,留传着大量民间传说故事,有的甚至转化成了当地特有的民风习俗。可以通过打造以王阳明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三)开发与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学术研究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问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阳明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也要以阳明文化的学术研究为基础。要在全面准确把握阳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再将其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廉政文化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公共文化建设等各领域。要在扎实严谨的学术研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江西阳明文化的内容与特色,才能准确定位,实现差异化的有效开发与利用。阳明文化的开发利用,不能没有物质载体。为此,一方面,要对阳明文化遗存进行全面普查,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要坚持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这一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不妨依据史实,对一些重要的阳明文化载体,比如南赣巡抚衙门、赣州的阳明书院等进行恢复重建。江西流传着大量的阳明传说故事,这也是阳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在开发利用的时候,要区分好历史和故事,力争做到既知晓历史,又讲好故事,尤其能依据历史讲好阳明文化的故事。切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捏造,贻笑大方。

省域内外阳明文化的关系问题。阳明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又尤其以江西、浙江、贵州为盛。江西阳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处理好与其他省域阳明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关系。一方面,江西要立足于自身在全国阳明文化中的地位与特色,从江西省情出发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助推江西的振兴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可忽视其他省域尤其是浙江、贵州的阳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用开放包容的姿态,努力推动构建跨省际的阳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实现跨省域阳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发展。就江西省内而言,赣州、吉安、南昌、九江、上饶等市,都拥有丰富的阳明文化资源,各地因王阳明及阳明后学的历史活动的差异,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与特色。因此,江西阳明文化的开发利用,在省内也有一个总体规划和协同创新的问题。只有总体规划和协同创新,才能整合融通,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魅力;才能避免盲目开发,各自为战,均质建设,恶性竞争,降低品质;才能有利于打响阳明文化品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阳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江西在历史上是“红色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稻作文化”“客家文化”“戏曲文化”等重要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的文化大省。阳明文化与上述文化一样,都是江西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们彼此融通,相互渗透,和谐共生,多元一体,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发利用阳明文化,要将其与开发利用其他江西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优势。以赣州阳明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为例,阳明文化旅游研学路线的设计,完全可以和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的旅游研学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因为这三种文化在旅游研究线路空间上是高度契合的,三种文化在精神主旨上则是深度融通的。挖掘阳明文化融入江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绝不是以阳明文化冲淡、更不是覆盖其他江西特色文化,相反,应该为其他江西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江西阳明文化走向国际的策略问题。新时代,中国正以全新的姿态、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此背景下,阳明心学所倡导的“万物一体之仁”等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抱负不谋而合,成为人类共同理性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需要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江西在阳明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和弘扬方面,比全国任何地方都更加责无旁贷和更具得天独厚的在地优势。结合学术交流活动、文化展、中英文对照书籍的发布、纪录片宣传等方式,多元化、多渠道地推介阳明文化,以项目为依托,传递江西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使阳明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走向世界,影响世界,这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的。

微信图片_20211222203334.png

2019年12月 阳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在日本东京举行


文章来源:《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作者:李晓方、陈劲松

1.点击右上角
2.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3.点击 分享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