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地区
2425228人次已浏览

琴棋书画——在里读懂温州人的文化底气

访问量:920

传统优秀文化是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是一种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更持久的力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自信”。

温州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积淀有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历史上各行业不乏创新或领军人物,尤其在文化艺术方面更属翘楚。这个周末,温州三十六坊君从市民喜闻乐见的“琴棋书画”领域,遴选数位代表人物,管中窥豹,一睹温州人的文化底气。

琴有知音

出俗还雅推陈出新

他开创“浙派古琴”

琴,即如今所谓的古琴,位中国传统文化“四艺”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流传至今,古琴派生出众多派别,如浙派、虞山派、梅庵派、岭南派、广陵派等。其中浙派古琴创始人,是南宋温州琴家郭楚望,他的代表作是《潇湘水云》。

》.bmp

最古传世名琴唐代“大圣遗音”

郭楚望,名沔(音“免”),字楚望,曾居温州城区雁池阁(今四顾桥附近),后人推定他大致生于南宋绍熙(1190)稍前,卒于景定(1260)稍后,于景定、咸淳年间(1260-1274)以琴知名于世。

在琴曲方面,郭楚望“创作多、水平高”,既能“出俗还雅”,又能“推陈出新”(宋代淳景以前琴家只弹古曲,至郭楚望始独“复别为调曲”)。他的

 郭楚望的作品和演奏风格,经继承人刘志方、毛敏仲、徐天民等名家代代相传,影响深远,形成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   

“浙派”古琴弹奏风格属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流畅清和。流传到近现代,传人中声望较高的有徐元白(浙江台州人)及上海姚丙炎、杭州徐晓英等。其中姚丙炎是徐元白的嫡传弟子,是海内外知名的琴家。

棋无对手

三分明代棋坛

一度冠绝全国

温州不仅出开宗立派的琴家,还出“三分明代棋坛”的“棋王”。

围棋,中国古称”弈”,可以说是棋之鼻祖。到了明代,迎来围棋的繁荣时代。尤其在明代中期,社会对围棋非常推崇,全国形成了永嘉(温州)、新安、京师三大流派。而“永嘉弈派”发展迅猛,一度独步明代棋坛,号称第一。

代表作《潇湘水云》最早见于《神奇秘谱》,现存琴谱多达五十种。据说郭楚望创作该曲时,正值元兵南侵入浙,他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潇、湘二水合流处徜徉,看潇湘云水奔腾,激起他对山河残缺、时势飘零的感慨,于是就有了创作的灵感。此外,他还陆续创作出《泛沧浪》、《秋鸿》、《飞鸣吟》、《步月》、《秋雨》等琴曲,并流传至今。

流传.bmp

《潇湘水云》简谱及减字谱

在“永嘉弈派”中,以明万历年间围棋国手——温州人鲍景远为代表。

鲍一中,字景远,号涧泉(鉴泉),约于弘治十三年(1500)出生,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

鲍景远少年成名,游踪遍及天下,其围棋主战场在江淮一带。他的“超级粉丝”明代文坛才子吴承恩,曾回忆自己在南京鸡鸣寺观看鲍景远下棋情景。他说当时“四方豪隽”都来观看,一旦鲍景远下了一招妙棋,观者赞声如潮涌动。在《围棋歌赠鲍景远》一诗中,吴承恩盛赞“海内即今推善弈,温州鲍君居第一”。

第一.bmp

鲍一中在南京鸡鸣寺下过围棋

鲍景远的棋风,一是巧,二是让。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少年时曾亲见鲍景远对局。他说自己开始“不能悉其妙”,后来年纪大了才明白鲍景远的棋风特点是“巧”;而乐清侯一麟撰有《鲍奕士小传》,表示鲍景远下棋善于让子,有以少击众之风、胜九负一之技。
除鲍景远,当时全国有名望的国手还有李冲、周源、徐希圣、方子谦等。 

温州棋手不但驰骋棋坛,还在棋论上创新。嘉靖四年(1525),永嘉(温州)林应龙荟萃当时棋坛强手经验,编撰成书《适情录》,是现存明代版本棋谱中最古老的巨著。此外,还有《棋经》(鲍一明撰,温州图书馆现存海内孤本)、《弈书》等温州人著作。

著作‘.bmp

谢侠逊

而到了现当代,温州还出了中国象棋运动开拓者、中国国际象棋先驱谢侠逊。谢侠逊十三岁时与温州棋魁陈笙战成平手,一时名噪东瓯。1918年,他在上海荣获全国象棋个人冠军;1928年被推为全国棋坛总司令,人称“中国棋王”。谢侠逊还出版有棋谱10余部。

如今温州被誉为“象棋之乡”,年轻一代还有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男子国际特级大师叶荣光、国际象棋冠军诸宸、“中国国象一哥”丁立人等“棋王”。

书传千古

至圣孔子墓碑

由温州人书写

温州是东瓯古邑,自古文风昌盛,历代人才辈出。如书法一枝,著名的极多,其中有书写孔子墓碑的黄养正、为日本书写国门的姜立纲等人。

孔子墓位于山东省曲阜,墓园经历代修葺营造,成中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bmp

孔子墓碑由温州人黄养正所书

孔子是儒学宗师,历代皆尊孔崇儒。其表现之一就是给孔子追封各种尊号,如“先圣”,“宣父”、“文宣王”等。到宋真宗时又在“文宣王”前加“至圣”二字。所谓“至圣”,即“圣人之最”。

孔子墓碑为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所立,正面碑文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八字篆书,碑阴刻有真书“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拜书”字样。《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其卷十云:“墓碑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永嘉黄养正书”。

黄养正(1389-1449),名蒙,字养正,以字行 ,今温州瑞安人。他擅长书画、工诗文,任国子监学正。黄养正以书法著称朝野,凡宫殿榜署及国子监题名等都出其手笔。  另一位著名的温州书法家姜立纲(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明代瑞安人,也以“善书”闻名海内,被誉为“一代书宗”。其书名远播海外,曾为日本京都国门书写大字——何乔遴《名山藏》记,日本国门高十三丈,为求匾额,曾遣使来我国,请姜立纲书写。“立纲为书之,其国人每自夸曰:此中国惠我之至宝也”。  

而自晚清以来的近百年中,温州书法更是人才辈出,出了池志徵、叶墨卿、王荣年、马公愚、方介堪、夏承焘、吴鹭山、方去疾、邹梦禅等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书法篆刻家。

画里江山

称雄元代中国画坛

山水人物花鸟俱妙

据现有资料显示,最早有记载的温州画家应属唐代张諲。张諲与王维、李颀是诗、酒、画友,李颀赞其“画与将军(顾恺之)作劲敌”;宋代则有擅长水墨草虫的倪涛等人。而温州历史上有作品流传至今的,首推元代王振鹏。

王振鹏(约1280~1350),字朋梅,元代著名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在元仁宗尚为太子时,王振鹏就因画艺超群而受赏识,并赐号孤云处士。延祐元年(1314)迁为秘书监典籍,遍览各种古书。累官数处,至治时为廪给令,佩金符,拜千户,总海运于江阴常熟间。

王振鹏被誉为“元代界画第一人”,他的作品多以宫廷建筑为主题,画风准确、细致。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阿房宫图》、《金明池图》等。其部分作品藏于美国、日本等国美术馆。其最著名、版本最多的作品,应属《金明池图》。该画作描绘了宫廷后苑金明池龙舟竞渡场面。明代书画收藏家、文学家张丑在《清河画舫录》上赞此画“足称绝品”。

微信图片_20210903153041.bmp

王振鹏不仅善于山水、花鸟,其人物画亦甚高妙。如《伯牙鼓琴图》,被称为元代人物画的代表作。

在《伯牙鼓琴图》中,挽袖弹琴者为伯牙,对面聆听者为钟子期。王振鹏将伯牙和钟子期的举止神情刻划得惟妙惟肖,人物衣纹则用笔细劲流利,精谨生动。

在元代,与王振鹏称雄中国画史的还有被列为“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黄公望幼时过继给永嘉府平阳县黄氏,因改姓黄,名公望。黄公望常留连虞山、富春一带,著有《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和无用师卷,分藏浙江和台北两地。元代以降,温州画家还有谢庭循、孙隆、任道逊,以及薛英等人。

在温州历史上,本土及客温知名画家辈出,以上所罗列的仅占极少数,他们是中国绘画史重要的组成部分,创造了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并最终推进“永嘉画派”的形成。

文章转载自:温州古道

1.点击右上角
2.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3.点击 分享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