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地区
1370776人次已浏览

果洛的文化标志—格萨尔

访问量:451

果洛地处藏区腹地、黄河源头,是安多和康巴方言区的过渡带,相对封闭而又独具文化特色。它位于中华文明之摇篮—黄河的源头。繁衍于巴颜喀拉山脉主峰年保玉则的果洛人民以其强悍、英勇、顽强、无私、忠义、担当的精神及质朴淳厚的品性著称于世,以特有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以阿尼玛卿、年保玉则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等为主 的高原民族文化。其中,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已成为地方文化的标志和统领。

1.jpg

在果洛州各级人民政府、当地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格萨尔》史诗先后被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中国格萨尔文化( 果洛 ) 生态保护实验区 , 从国家和国际层面给予充分肯定。去年底文化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同意实施<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总体规划>的复函》,有力地推动了果洛格萨尔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实验区内的文化遗产、遗址遗物、非遗传承人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jpg

在果洛 ,“人人口中都有格萨尔”,即使目不识丁, 史诗依然成本成册地被传唱 ,这是令人惊叹的记忆,又是朴素的自觉传承。这里艺人众多、类型齐全 ,以德尔文村为代表的基层社区,人人都是《格萨尔》文化传承人。其中 ,经相关机构认定的有智态化艺人7人、圆光艺人3人、闻智艺人12人 、掘藏艺人30人、传承人138人。

3.jpg

以歌舞的形式再现史诗及其主人公的英雄事迹 ,又是《格萨尔》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此 ,近年来果洛州政府分别成立了包括100位学员在内的“阿尼玛卿青少年艺术团 ”、60人的“《格萨尔 》童声合唱团 ”,以及州县两级依托群艺馆成立的规模不少于50人 的7个“ 果洛民间格萨尔艺术团 ”,加之以民间寺院为主体创办的“马背格萨尔艺术团 ” 等各类团体不下百家 ,从题材到表现形式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和空前繁荣。果洛地区“玛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所有的节庆活动都离不开《格萨尔》文化的倾情演绎, 地标性的文化广场和重大的节庆活动均以 “格萨尔” 冠名 。

4.jpg

《 格萨尔》 的风物传说在果洛俯拾即是、妇孺皆知 ,史诗独特的语境丰富着这里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以 “格萨尔狮龙宫殿” 为代表的 “史诗空间”形成了果洛传承史诗文化的又一独特表达 , 如 “移动的文献”般不断地传达着史诗信息 ,承载着史诗文化。目前 ,狮龙宫殿 、中国格萨尔博物馆 、格萨尔体育馆、格萨尔博览园已成为果洛文化的坐标性建筑 ,并升华为独有的优势旅游资源,强力吸引着国内外专家 、学者、艺术家以及广大的游客。在此基础上 ,制定了《 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果洛州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年保玉则景区重点地块修建性详规》《大年保玉则生态旅游圈 总体规划》《青海省年保玉则旅游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 等,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5.jpg

6.jpg

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以《 格萨尔》马背藏戏、班玛碉楼、阿尼玛卿神话传说和德昂洒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名录 ,珠姆故里 、赛马称王 、格萨尔书传史诗 、拉加藏戏和龙格寺藏文历算等列入省级名录 。《格萨尔》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果洛州各级党委 、政府的重要职责 ,制定出台的《果洛州文化人才 “千人培训 ” 三年行动计划方案 》正在稳步实施 , “县品”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已经搜集 、整理有《格萨尔》说唱曲调60余种 ,出版《 格萨尔》文本40余部 ,邀请省内外《格》学专家研究并出版的专著近10部 ,建立《格萨尔》艺人之家及传习所30余家。因此 ,格萨尔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是果洛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自觉担当。

7.jpg

1.点击右上角
2.复制链接在浏览器打开
3.点击 分享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