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儋州之与北宋大文豪之缘 —— 苏轼
访问量:3658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内丹家[1]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苏轼像
苏轼被放逐海南,与儋州结缘
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他与儋州结缘还得从1097年说起,这一年的苏轼早已60岁,却遭遇到一生最恶毒的迫害——放逐到海南昌化军(今海南儋州),至1100年6月20日离琼,共在儋州生活了近三年。
古时海南是一个荒岛,地处边陲,孤悬海外,闭塞落后,相距京城几千里,“鸟飞犹用半年程”,实乃“天之崖、海之角”,因此中原人称之为“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地处热带,毒蛇猛兽遍地皆是;最令人恐怖的还有瘴疠和疟疾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琼州府志》记载:“此地有黎母山,诸蛮环居其下,黎分生、熟。生黎居深山,性犷悍,不服王化。熟黎,性亦犷横,不问亲疏,一语不合,即持刀弓相问”。《儋州志》记载:“盖地极炎热,而海风甚寒,山中多雨多雾,林木荫翳,燥湿之气郁不能达,蒸而为云,停而在水,莫不有毒”、“风之寒者,侵入肌窍;气之浊者,吸入口鼻;水之毒者,灌于胸腹肺腑,其不死者几稀矣”。
儋州东坡书院全景
苏东坡居儋生活,改变了儋州
苏轼刚来儋州时,当地民众大部分是饮用水沟里的积水,以致常年患病。当地居民非常迷信,患病时由术士看病,没有医生。土人治病的唯一办法是在庙中祷告,杀牛以祭神。苏东坡设法改变此一风俗,为解除民众疾苦,苏轼亲自带领乡民挖了一口井,取水饮用,疾病便少了,此后,远近乡亲民纷纷学苏轼挖井取水,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当地乡民饮用塘水习惯。后来人们纪念他的功绩,便把那口井命名为“东坡井”。
东坡井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饮帅泉
苏轼不仅改变了儋州甚至海南人的生活习惯,还积极地改进了儋州人的生产劳动习惯。苏轼在其著名《劝和农》诗中,苦口婆心,竭诚功说黎族同胞改变“不麦不稷”的状况,“改变朝射夜逐”这种单纯狩猎的劳动习惯,革除恶习,重视农耕,改进工具戮垦荒种植发展水稻生产,这样就会“其福永久”。苏轼在儋州,所进行的移风易欲活动,是取得一定成绩的。他北归过润州时,有人问他:“海南风土,情如何”?他回答:“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载酒亭
当然,作为诗人、文学家,苏轼在儋州最大的成就是为当地培养大量的人才,也改变了儋州的教育史。苏轼在儋州期间,在当地友人修建载酒堂作其讲学之所,开始教书育人。苏轼当时讲学用的语言是他的家乡话——四川官话。同时他还带动当地的塾师用四川官话讲学,虽然苏轼当时的四川官话不等于现在的普通话,但却为后来儋州人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打下了基础。这种口音在当地的读书人流传持久广泛。
苏轼在儋州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苏轼获赦北归后,他的弟子连续不断的考上了功名,海南历史共出十二位进士,使“蛮荒之地”放射出文化人才的曙光。
一代文宗
苏轼与儋州
苏轼在儋州期间,当地友人修建载酒堂作其讲学之所,苏轼就在这里,开始教书育人,开始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足迹!
苏东坡与儋州的不解之缘,不仅是在讲述一个名字的记忆,更是在讲述苏东坡留给儋州人民的文化财富与精神遗产。儋州这块热土,曾经拥抱了苏东坡,苏东坡也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足迹。之于儋州,苏东坡是文化和精神的代言人;之于苏东坡,儋州是最后的暮年生活,也是“人情不恶”的故乡,像一场梦,更像一次真真切切的“远游”。
东坡书院内一景
苏东坡一生耿直,愈老愈艰,晚年被贬儋州,原以为要老死海外,不料却遇上爱戴他的儋州乡亲,难怪他临终前称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儋州与黄州惠州相提并论,由衷地道出他的感激之情。
公元1101年,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苏轼走了,但他让人惊叹的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依然在向后人述说着他在儋州的人生传奇。同时,也在告诉着后人,什么才是真正的儋州。

